欢迎回到音乐课堂~
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位音乐家,
他是在最受大众欢迎作曲家排行榜中,
位列第四位的音乐家——马勒。
马勒1860年出生在波西米亚贫穷的犹太小店主家庭,
这个家庭充满不幸,
14个兄弟姐妹只有7个存活,
身为第2个孩子、也是幸存的长子,
马勒自幼目睹死神不断造访。
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凶猛的人,
非常残酷地对待妻子,
每一次父亲对母亲动手的时候,
小马勒只能从家里跑到街上,
靠在反复演奏着维也纳著名歌谣
《噢·奥古斯丁,你呀》的手摇风琴上,
获得音乐的一点点慰藉。
“我靠指挥过活,但我活着是为了作曲。”
——马勒
1875年,15岁的马勒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。
1880年踏上指挥生涯,
先是在某夏季温泉疗养地指挥轻歌剧,
随后辗转于中欧几处歌剧院。
1897年,年仅37岁的马勒便登上了欧洲音乐界至高无上的宝座:
维也纳皇家歌剧院总监。
10年后又受聘到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与纽约爱乐乐团。
在指挥的这条路上,马勒走的特别的顺利。
马勒在指挥事业上可谓是功成名就,
但他最衷情的事业还是作曲。
为了专心投入作曲,
1893年,马勒在奥地利阿特尔湖畔、霍伦格比格山脚下,
搭建了一间“作曲家小屋”,
身处美丽怡人的大自然中,
过起了埋头创作的生活。
马勒是公认的最有才华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,
作有10部交响曲(第十部未完成)、
1部交响声乐套曲《大地之歌》,
和一些艺术歌曲。
在艺术歌曲方面,
德奥艺术歌曲优秀的代表作曲家。
写有几套组曲,用管弦乐队伴奏。
除此之外,
马勒还经常将他的艺术歌曲中的旋律,
引入到他的交响曲创作中。
而在马勒之前,
从来没有哪位作曲家这样做过。
马勒的交响曲具有恢弘非凡的气势,
他的《第八交响曲》首演时,
一共有1003人参加演出,
被称为“千人交响曲”。
大家想象一下这么多人一起演出,
能配合得非常默契吗?
就连马勒本人都有点焦虑:
“我害怕首演沦为一场灾难性的、
马戏团模样的闹剧。”
但是在马勒的指挥下,
《第八交响曲》的首演非常成功,
甚至爆发出了将近二十分钟的狂热掌声。
1907年是马勒生命中的多事之年,
他被歌剧院解雇,
他的长女夭折,
他自己也被确诊患有不治的心脏病,
在他的交响声乐套曲《大地之歌》中,
他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哀叹。
这部《大地之歌》本应排为“第九交响曲”,
但是马勒认为“九”不吉祥,
因为贝多芬、舒伯特、德沃夏克都是在写完自己的第九交响曲后去世的,
所以最后定名“大地之歌”。
尽管如此,
马勒最后还是没有躲开“第九交响曲”的魔咒(《第十交响曲》未完成)。
1908年,马勒与妻子阿尔玛在欧洲托布拉赫小镇的一个农庄,
度过了“马勒晚年最郁闷、最悲凉和最恐怖的时期”。
因为马勒患上了心脏病,
马勒的妻子说,
他“散步没多久就要停下来摸摸脉搏”,
白天也常常让妻子为他听心脏,
不管是从小面对兄弟姊妹去世的经历,
还是成人后,马勒最宠爱的女儿的离世,
再到后来马勒本人因病直面死亡,
这种不同寻常的经历,
让马勒的音乐中都一直笼罩着死亡与疾病的阴影。
在他的交响曲创作中,
每一首都有葬礼元素。
比如《第一交响曲》中第三乐章“葬礼进行曲”,
马勒本人曾说明其灵感来自于一幅叫作《猎人的葬礼》的画作,
十分讽刺的是,
该画作描写的是一群动物为死去的猎人送葬的情景。
它采用德国民间歌曲《马丁兄弟》的旋律
(我们熟悉的儿歌《两只老虎》也是来自于这个曲调)
来刻画葬礼场景。
但是马勒将这支曲调改为阴暗的 d 小调。
中期代表作《第五交响曲》,
没有哪首交响曲的开头如此不寻常。
开头乐章就是一个“葬礼进行曲”,
运用了大量的军号,
但军号一般都是用来描写胜利的场景,
在这里反而是极为凄厉、绝望的。
这个《第五交响曲》最出名的乐章是第四乐章,
1971年,意大利电影大师卢契诺·维斯康蒂在电影《魂断威尼斯》
中引用了第四乐章“爱情小柔板”,
这段音乐是马勒献给妻子阿尔玛的“爱情宣言”,
随着影片的热映很快成为马勒最广为人知的音乐篇章。
1911年2月,马勒在纽约带病指挥了最后一场演出,
5月回到维也纳后,
因肺炎去世,年仅51岁。
最后,我们用保罗·亨利·朗所说的一句话,
来结果本期课堂,
这句话也概括了马勒在西方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:
“马勒也像雅努斯神一样有两张脸,
一张脸面朝后,向浪漫主义做最后的告别;
一张脸面朝前,向未来召唤,
是20世纪音乐(尤其是新维也纳乐派)的领路人和导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