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学们,上一讲我们学了乐音和噪音,你们可以很好地区分了吗?
第二讲要开始啦,搬好小板凳听课咯!
那么什么是音律?
《汉书·武帝纪赞》一书曾说:“协音律,作诗乐。”
这里指音乐的律吕、宫调等。
苏轼 《朱寿昌梁武忏赞偈》叙:“一切众生,有不能了。乃以韵语,谐诸音律。使一切人,歌咏赞叹。”
这里泛指乐曲、音乐。
封演 《封氏闻见记·声韵》:“ 永明中, 沉约文词精拔,盛解音律,遂撰四声谱。”
这里指的是文字声韵的规律。
可见,音律在不同的地方意义大不相同。
那么音乐中的音律是怎样的呢?
音律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发展中形成的。
人们熟知的主要音律有"纯律"、"五度相生律"和"十二平均律" 三种。
其中"十二平均律"目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。
由于乐器不同,律制便不同。
最初的乐器大致有这么几种:打击乐器,号角,拨弦类乐器,骨笛类乐器。
这四种乐器后来发展成为了现在我们常用的:打击乐器(如三角铁),铜管乐器(如圆号),弦乐器(如大提琴),木管乐器(如单簧管)。
由于几种乐器的发音原理不同,改变音高的方式也不同,所以改变出来的音高也有些许差别。
我们一样一样来说~
弦乐器:五度相生律
也称“三分损益法”,是古代中国发明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。
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,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,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,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。
铜管乐器:纯律
是基于五度和大三度确定的音列。因为泛音的出现,使得铜管乐器比弦乐器更早地,更容易地出现了大三度的音程。
类似于五度相生律,纯律的核心在于相差八度的两个音频率比为2,相差五度的两个音频率比为3/2,而相差大三度的两个音频率比为5/4。
键盘、木管乐器:十二平均律
在使用五度相生律和纯律产生了12个半音后,巴赫创造了十二平均律。
十二平均律使得每两个相邻的半音频率之比相同,假设为x。相差12个半音,也就是一个八度的两个音的频率比便是x12,这正好等于2,也就是说x=21/12。
十二平均律确定音高的方法简单粗暴,被用在了泛音没有那么明显或者演奏泛音比较困难的乐器上,比如钢琴和木管乐器。
相信你看完上述的定义后,是这个表情
为了让大家直观地看到三种律法定下的音频率并不一样,请见下图:
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三种律法所确定的频率有细微差异。
这也是为什么对音准的控制在乐团里极为重要。
再来看看不同律制的实际运用:
1、五度相生律
演奏旋律,特别是慢速度的旋律时,运用五度相生律的关系是适合的,但用它去奏和声和转调是不合适的。
在管弦乐队的演奏中,遇到奏旋律时(铜管、木管)亦要适当控制音高去适应旋律。
2、纯律
演奏和声、复调音乐、部分转调(简单的近关系转调),特别适合用纯律演奏。
木管乐器奏和声时则要求调整音的高度,以适应纯律的音准要求。
弦乐组应用纯律演奏,六度、十度、四度双音都是如此。
3、十二平均律
转调、快速音阶及经过句,半音音阶,减七和弦用十二平均律演奏是适合的。
奏和声、慢速音阶、及旋律是不合适的。
在应用十二平均律时,铜管乐则要调整音的高度。
说了这么多,不得不提重点提及的是巴赫《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》。
包括了48首前奏曲与赋格,被誉为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。
彪罗(Hans Guido Von Büllow)曾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《旧约圣经》。
巴赫创作这部作品时,正值人们探求至今仍运用与于键盘乐器的十二平均律调律体系。
该体系能使演奏者在任何调上演奏,而依据以往体系调律的乐器只能使用有限的调。
由此可以理解为何巴赫对探索大小调的全部范围如此感兴趣。
这套作品集的第一首是传播最广的,C大调前奏曲,编号BWV846。
法国浪漫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古诺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的《圣母颂》(Ave Maria)
其使用的伴奏就是这首BWV846,后来还曾被舒伯特谱成了小提琴曲。
曲调柔美委婉、纯净朴实,音乐表情细腻丰满。
以上就是今日的音乐课堂第二讲啦,
欢迎大家踊跃留言提问哦~
下一期会是什么呢?
提示一下,跟五线谱有关哦!
期待ing~